您的位置:首页 > 消费 >

上海高校将党史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堂

2016-07-01 10:04:43 来源:

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给本科生上思政课。

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最近的一堂思政课上,研究中共党史党建的齐卫平教授讲授的“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吸引了所有的听课学生,以至于留给学生提问的半个小时时间,被延长到1个小时也结束不了。大学生们提的问题从教育、城乡差距、房地产等社会问题到历史问题,让齐卫平教授看到了学生们客观理性认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渴望。

引导大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正确分析了解,形成对当代中国道路选择的理性认识,今年以来,沪上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展开了拓展思政教育内容的新尝试——将严谨的党史学术研究成果引入思政课堂。

道路自信取决于对历史的充分了解

齐卫平的这堂讲座,属于华东师大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部分,主要是从中国近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状态和案例入手,来讲授“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课后,一些大学生围住齐卫平教授,他们带着自己搜集来的“解密材料”,希望和老师深入探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齐卫平告诉学生:“现在看到的这份材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纪实小说,而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要保持客观的立场,不能有自己主观的推论。而且历史研究必须有史料互相佐证。”事实上,作为长期研究党史的学者,齐卫平曾经专门就这份“解密材料”想方设法调阅国内外所有能够找到的史料进行求证,最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把自己的考证过程告诉学生,让他们了解到历史研究中“孤证”并不足以采信。

类似的困惑,在现代校园里并不少见。随着信息开放,大学生如今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纷繁复杂,接触到的思潮也越来越多,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判断,对大学生的能力是个新的考验。齐卫平说:“理性而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史实,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培养的正确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

党史研究扩展思政课内容

应对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沪上高校纷纷借助于近年来陆续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拓展思政课内容。其中,今年5月刚刚被列为上海市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更是尝试将严肃的党史研究的学术内容引入到思政课堂中。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做法,是将党史研究内容纳入系列讲座,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在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做讲座时,通过自己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社会史研究所交流时搜集到的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研究资料,讲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和大学生探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结合的过程。

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邀请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学者,将最新的研究史料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大学生思考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认为,很多高校都有丰富的党史研究以及校史研究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重要举措,对于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握时代脉搏有着重要意义。

培养大学生客观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团队中的老师从博导到副教授,不少都有历史学背景。出身复旦历史系的主讲老师朱潇潇认为,在网络时代,学生们很容易就接触到网上流传的所谓历史“解密”文章,也很容易碰到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材料和观点,而我们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正是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正本清源,简单回避反而会让学生思想迷茫。如今,朱潇潇的课已被复旦学生列入需要“抢课”的范围。

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出的思政课上,每年都会有人文学院历史系刘统教授的讲座。曾经在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战争档案的刘统,带着那些尘封的档案和当事人口述来和学生展开讨论。他认为,正是这些史实才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虽然有无数的可能性,但更多的因素让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学生评价他讲授的思政课程“有知识,也有思想”,并两次把刘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每日推荐

图片新闻

涪陵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