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保险 >

中国经济转入平稳增长新常态 没必要实施QE

2015-06-06 11:20:23 来源:

评论

  时评:我国没必要实施量化宽松

  文章导读:5月10日,央行[微博]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是自去年11月份以来第三次降息。

  【中国经济时评】降息力保货币环境中性适度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5月10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是自去年11月份以来第三次降息。

  中国央行连续施行货币政策调整,恰处欧美市场“量化宽松”大背景下。那么,这种调整是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那种“中国版量化宽松”呢?目前看来,此类攀扯过于牵强,两者间的不同处显而易见:

  首先,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迄今仍限于微调力度区间内,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类微调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因为基础变量变化而直接导出的预设程序结果。譬如今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占款同比少增1.04万亿元,因此,要实现年初确定的“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政策目标,就必须密切追踪环境变化及时对冲,避免被动型货币收缩。

  其次,中国没有必要实施类似欧美那样的“量化宽松”,因为后者之所以被迫采取“量化宽松”非常规手段,主要是因为目标市场大范围陷入“流动性陷阱”(譬如美国前财长萨默斯预计,2020年前所有大型工业化国家的实际利率都不会“比零高出太多”),而超低利率使得一般货币政策工具既没有多少可操作的空间,市场对这类工具也几乎不再产生反应。

  中国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恰恰相反。目前国内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伴随利率化市场进程不断加速(譬如就在本次降息同时,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至少在可预见时段内仍在于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中国央行的政策工具,无论从针对性还是敏感性来看,都可以并且应该以价格型,而非数量型为主。

  第三,相对于实体经济,金融终究是第二性的,这就要求货币政策乃至金融安排,都应该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定需求。譬如欧美“量化宽松”,它所反映出的现实世界镜像,表面看是上文所述“流动性陷阱”,但究其实质,其实还是发达国家长期性、趋势性的需求不足,以及内在增长动力枯竭。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目前固然已转入平稳增长“新常态”,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潜在增长率仍然处在较高、甚至很高的水平;同时另一方面,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除了稳定经济增长,还必须一体兼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因此无论从可行性或必要性出发,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状况都决定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基调只能是中性适度,而与之相应的战术选择,也只能是预调微调。

  所以说,包括本次降息在内的一系列常规性逆周期调控,其主旨与过热期的加息、提准一样,都是为了一以贯之地调节好流动性水平,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稳定。这就好比一个青春期的少年,虽然他也需要呵护,或许还会需要调理,但他生机勃勃的机体,显然才是他成长壮大最好的保障。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每日推荐

图片新闻

涪陵视觉